在社区服务工作中,要掌握怎样的知识才能把活动方案做好?本期分享社区工作中常用的理论知识——社区发展理论。
一、社区分析和机构分析的知识理论
二、策划理论和小组理论
策划理论和小组理论能够对如何推动社区杜会工作提供不同的思考方法和工作原则。策划理论有三种观点:
第一种观点强调理性的和全面性的策划。个具体的社会问题而言,其解决方法就需要理性地和全面地制定政策——包括搜集足够的和多方面的资料,透彻掌握问题,分析问题,并找出各种可能的解决方案,通过比较最后决定采用其中最好的方案。这一观点有两个基本的假设:有足够的资源并且可以无限制地使用;决策的大前提是为了公众利益,而且是为了彻底解决问题。实际上这两个假设都是比较理想化的,因为社会资撅不可能丰畜到可以无限使用的程度,而且复杂的社会问题也不是一套社会政策就可以彻底解决的。
第二种观点强调以渐进的方式策划和解决部分问题。立足于现有的资源,选择可行的办法,逐步解决问题。这一观点比较切合实际,有较强的可行性。
第三种观点是以上两种观点的混合,可以称为混合透视论。其主要特征是:针对某一社会问题,以理性化及全面性的方法去分析,为解决问题提供一个大的方向。然后顺着这个方向,衡量现有的资源、时间的缓急,从而有步.地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政策设计,最后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社区社会工作大多要面对居民委员会、业主委员会等居民自治组织和社区非政府组织开展工作,这就要求社区工作者一定要掌握必要的小组理论知识,比如对小组的动力(小组目标、结构、凝聚力、冲突、领导等)及小组的发展阶段(开始、中间、结束)、小组的运行、小组的设定目标等有所了解,这会非常有益于社区工作的开展。
三、沟通和做决策理论
四、均衡发展理论
五、基层建设理论
六、社会运动与社会变迁理论
促进社会变迁是社区社会工作的目标之一。关于社会变迁,温伍德按照对象的改变将社会变迁划分为政策改变和社会关系的改变.并且归纳了三个模式:先下后上的实验模式,先上后下模式以及涟漪模式,社会变迁的主要观点有:
1、人与环境。社会变迁源自人们接受他们周围环境的物质以及心理上的变化,并且将这些变化融合在他们的行动和信念里。
2、变迁的速度和时间。时间是变迁的必要条件;变迁则是时间的价值。前后行为的差异性大小影响着变时间是变迁的速度。
3、社会变迁的来源。既可分为内在和外在的,又可分为体翻内的和体侧外的(帕森斯)。
4、变迁的方向。可以分为无方向的变迁和有方向的变迁,计划交迁无挽是有方向的变迁。都市计划、社区发展、社区建设等都属于有方向的社会变迁。
七、社区营造理论
1、社区营造针对不同种类的社区议题而行动
“社区营造”系针对不同种类的社区议题而行动,日本的宫崎清教授主张将这些议题区分以下为五大类。
“人”指的是社区居民的需求的满足、人际关系的经营和生活福祉之创造;
“文”指的是社区共同历史文化之延续,艺文活动之经营以及终身学习等;
“地”指的是地理环境的保育与特色发扬,在地性的延续;
“产”指的是在地产业与经济活动的集体经营,地产的创发与行销等;
“景”指的是“社区公共空间”之营造、生活环境的永续经营、独特景观的创造、居民自力营造等。
2、从“社区营造”到“永续社区”
1)建立一套以“社区价值”为核心的社区政策;
社会正义:使得人们能够享有其人权、符合其需求、以及对影响其生活的决策过程有较大的掌控权。
参与:以充分公民权、自主、分享权力、技巧、知识和经验为基础,藉由人们对影响其生活的议题,促进其民主的参与。
公平:挑战歧视及反边缘人口的个人态度及制度和社会的实务。
学习:彰显对实际付诸行动以处理社会、经济、政治和环境问题之有贡献和发展者的技巧、知识和专门技术。
合作:基于尊重彼此的文化差异和贡献上,共同协力以确认和采取行动。
环境正义:使得人们能够对其所居住的环境负起责任,并采取行动以保护和改善环境。
开拓有益于累积“社区能力”的社区伙伴关系;社区培力的目的在于藉由参与、学习和合作等以提升社区能力,因而,它也是一种社区能力建构所不可或缺的要素。
2)社区能力的体现可能表现在四个重要的面向:
社区意识:系指反映出成员之间的连结程度,以及对环境相互关系的认知,包括:集体持有的共同价值、规范和愿景之程度。
成员彼此之间的承诺:系指特定的个人、团体或组织愿意为社区所发生的事负责。
解决问题的能力:即将承诺转化为行动,且仅有“社区参与”是不够的,在规划和执行本身改变的策略时,社区必须扮演最主要的角色。
资源的取得:除评估、确认并取得既有的社区资产外,也要能连结并取得社区外的资源(如经济、人力、有形和政治资源)。
显然,“社区能力”的定义是广泛且不明确的,它可能是有形的物理环境或无形的意识或价值;它可能是个人、组织或社会网络;它也可能是个人间、组织间或网络间之情感、意识或价值的链接。
社区工作强调要“由下而上”,这是一种基本但非绝对的理念,之所以基本是因为它是社区永续发展的命脉,之所以非绝对是不可因此而放任社区自生自灭。社区需要培力,“由下而上”与“由上而下”是需要相互搭配的,理念上我们强“由下而上”,但作法上并不排斥“由上而下”,亦即当社区能力尚不足之际,其工作重点在于透过外力(含政府及专家)协助以提升其能力,当其具备能力则外力不宜过度介入,因而,必须秉持的是一种“可上可下”的社区工作思维,在居民的参与下藉由这种弹性方式调整介入程度,始能培植社区居民的真正能力,这也正是培力之“为社区做”到“与社区做”再到“由社区做”。
3)建构“社区联盟”的实务运作模式;
永续社区需要以“社区能力”为基础,社区能力中的人力资本与组织资源往往是有形的,社会资本则是无形的资产,有形资产易于让社区的外观显得耀眼,但若缺乏无形的资产做为后盾,外观的耀眼将可能是短暂且缺乏根基的。
网络是构成社会资本的要素之一,若将网络的概念置于社区脉络,即指网络的功能包括:
提供完整且分散的沟通管道;
创造反思与学习的机会;
促进集体行动;
支持跨单位间的伙伴关系;
促进社会凝聚,这些功能的发挥某种程度上将有助于前述社区价值的实践。
3、具体要求
1)社区意识
社区营造的内容主要依据社区的需求而定,社区营造的基本原则之一是自下而上实现社区参与,增强社区成员对社区事业的关心和介入,帮助他们找到最关键的问题,培养自助能力;并通过共同的工作计划或项目,推动社区发展。社区意识从本质上讲就是一种民主的主人翁意识。即个人对于所属社区拥有的一种同体共感和衷共济的一体感。此种一体感植根于个人对社区的直觉和态度,同时表现出认同,关怀,参与的心理作用。这是人与社区通过互动交流所产生的一种情感表达。促进社区成员或团体的自由发展和自动调适,充分发展社区居民的潜力。
2)社会交往能力
社区工作是一个变化万千的工作。在工作过程中,会涉及很多问题,例如不同利益者之间的冲突、人际关系问题、法律问题、合作与协调问题、与社区内各类组织和单位的关系等等。社区工作的推展也相当复杂,不但要求问题得到解决,更重要的是推动社区居民通过参与,活动和工作得到各方面的发展和成长。这些都要求工作者有较强的社会交往能力,具体表现在:一是交往对象的多样性对工作者的交往能力提出高要求。由于工作需要,工作者往往要接触各种不同年龄、性别、民族、背景、职业的居民,并与他们建立关系,了解他们的问题和需求,把他们组织起来共同研究、策划和推行工作等;不同阶级、不同阶层、不同职业群体的社区居民,其生活方式也有相当的差异,所以要求工作者具备与各类社区成员交往的能力。而且交往环境的复杂性要求工作者有娴熟的交往技巧。不同工作情景的社区,对工作者交往能力的要求也不同,即使是在同意社区环境下,随着居民态度,行为的改变,交往方式和技巧也要发生改变。
3)组织能力
社区营造者需要运用组织和动员社区居民参与总体营造的行列。通过整合各方面的资源进行方案的细化,并专门机构进行协商,整合社区成员、团体及政府部门的相应资源,满足社区需求,实现社区目标。积极发掘、组织、协调与利用社区资源,是社区营造过程中的基本原则和特征。社区营造者应当熟悉各种资源,善于将各种要素有机组合在一起,平衡各方面的关系。社区营造者的组织能力还表现为组织具体相关活动的能力,如会议主持、行政管理、方案策划以及推动社会行动或运动的知识与技能。优秀的社区营造者能够通过分析、策划、检讨、激励、咨询、教育、谈判等手段、挖掘和利用一切潜能。
4)社会责任感
社区营造者对自己在社区中所处的地位和应用的职责具有清楚的认知。根据马斯洛需求原理分析,每一个个体都有生理,安全,归属和爱,尊重,自我实现五种需求。社区营造者必须以完善和发挥营造对象为己任。其宗旨和目标就是帮助解决社区问题,是社区获得应有的福利(维权)和能力(社区培力),并不向其收取任何费用。社区营造属于非营利性事业,来自政府资助和私人捐助(例如企业)的经费主要用于公共福利和家园建设。社区营造者必须要具备一种崇高的理想,爱社区(家园),为社区(家园)付出。
4、具体目标
1)促进居民参与解决自己的问题,提高社区居民的社会意识;
2)调整或改善社区关系,减少社区冲突;
3)鼓励居民参与社区公共事务,增强邻里互动来往,促成社区自治;
4)发挥居民的潜能,发掘并培养社区的领导人才,为社区增能;
5)培养互相关怀、彼此互济的美德,建立社区归属感,荣誉感和责任感。
综上所述,大家可以这样去理解社区营造:社区营造是指居住于本社区内部的居民自发性组织很多小团体,自我治理,自己解决诸多社区问题,又能在大集体中和谐共存,协商解决矛盾,提升居民的各种能力。社区营造的主要目标是帮助社区居民满足社区需要,自己解决社区问题,培养社区成员的参与感和使命感;更深层次的目的是挖掘居民自我价值,增加居民信心和社区自组织的权利,改善社区环境,并促成其自我价值的实现,形成社区自治,建立永续社区。
来源:社工速递
本文来自 网站小秘书 投稿,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hejuyi.cn/sqbd/57.html
评论列表(0条)
这里空空如也~~